本文是《赛博空间学与赛博学》的第三章-【区块链与赛博金融】的第二节,第三部分,原文标题为(3.2.3 跨空间的比特币以太坊意识形态)。本书不定期在本公众号更新。欢迎关注。本书更新期间会进行修改,最终以出版版本为准。
中本聪设定了比特币的最早期规则。对于中本聪来说,比特币是一个脱离现实世界的赛博空间,人们如何相信这种虚拟产物能够获得实际的现实利益?这本后暗含了一种意识形态:即相信这种虚拟产物能够影响金融空间与现实世界。比特币的规则正是为了让人们达到对比特币赛博空间的“信仰”专门设计构建起来的。也就是说,比特币的早期设计结构本身就蕴含着让人们能够相信的可能。这正是赛博空间学所揭示的内涵:金融空间与经济空间甚至于现实世界本身就是幻象体系。正是因为人们的社会关系本身就是广义赛博空间,比特币的这种虚拟才能够让那些认识到这一点的人从一开始就信仰比特币的意识形态。他们无非是信任了一种更加虚拟产物(虚拟货币)能够影响次虚拟的产物(金融)而已。不过相反地,如果某人并没有这样的赛博空间学的领会,或者说即便领会了也不愿意认同比特币的意识形态,那么他就不会加入到比特币的赛博空间中来。对于比特币与以太坊来说,早期或许需要在结构中设定一种让人们强行加入到比特币意识形态中的“诱惑”机制(比如以太坊早期的众筹)。然而,当比特币以太坊已经构成了一定社会性的时候,或者当比特、以太币已经能够换取法币,深刻地影响现实世界的时候,根据赛博空间学的定律,人们自然就会加入到比特币与以太坊的赛博空间中来,而不需要特别的“诱惑”与“宣传”了。现实也正是这样发展的,如今的比特币与以太坊已经不需要通过刻意的众筹项目来获得支持了,他们已经深入进现实、金融空间之中了。那么,最初中本聪与布特林在最初对于比特币或者以太坊结构上的这部分结构实际上就能够被改良,从而获得更好的赛博空间稳定性。这正是任何虚拟货币的赛博空间所会做的改良过程。于是就会诞生出新的对原赛博空间体系的不同建议,从而产生软分链。对原比特币与以太坊改良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去意识形态化。他不需要通过现实世界的支持来让现实的人入场,不需要众筹,那么把这一部分从体系去除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因为意识形态必然不在赛博空间中,而是现实世界的产物。他并不利于单个赛博空间体系内部结构性的稳定。因此,这部分设定就可以被抛弃,而用新的意识形态来为整个比特币系统支撑。比如,最早的比特币规则:一个块的大小不能超过1M的规定也就可以被改变了。甚至于,比特币的产生速率,挖矿出矿率由快到慢,比特币的出矿时间间隔,以及总比特币的有限个数(2100万个),这些其实都可以在新的意识形态下修改了。现实也正是在这样发生着的。然而,是谁在做这样的改变?谁成为最后的决定者,无论是投票得出的还是股权制,这背后不都是隐藏的意识形态吗?以太坊与比特币都做了这种对于早期意识形态的隐藏工作。但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并不存在,他仍然在背后深刻着影响着这些赛博空间的发展。
中本聪隐退后,比特币在基本规则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而真正变化的正是其中包含着意识形态的部分。其中最开始出现的问题就是关于区块大小1M的问题。我们从关于区块中内容可以知道,一个区块如果只有1M,那么随着账单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信息包含其中,那么,比特币的区块就要面临着扩容的问题。然而在思考这个扩容这个实际问题前,鲜有人去考察为何中本聪要把比特币区块的大小设定一个数值。区块的的大小设定1M本质是让个人运行比特币的全节点以及其UTXO所必然要做出的设计。小的区块有利于比特币系统的去中心化。也就是说,小的区块维护了普通赛博个体的利益。使得现实的因素(设备的因素)在比特币中降低,从而更多的赛博个体进入这个体系,能够挖到矿。这保证了比特币市场对更多的人有吸引力,根本上保证了其对现实世界的普遍影响。但现实情况是随着用户越来越多,1M区块明显已经不够用了。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解决。因此,这看似是一个比特币赛博空间的自我稳定维护的问题,但实际上正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的是比特币在现实的影响力,因此,他就不得不成为一个关于比特币的意识形态问题。然而,比特币本身的结构没有任何意识形态支持,仅有比特币自己(或者说这种去中心化)作为意识形态支撑,那么就必然导致各种外部的意识形态看法在这里交锋。他们各自都对比特币改良有不同意见,不同意见则代表不同的意识形态。
中本聪隐退后,Core开发团队接替了他的工作,Core开发团队主张采取隔离见证的方法,这个方法其实就是变相地给区块扩容,即将签名信息等等移出区块之中。然而这个方法其实移出的仅仅是区块中的一小部分,并且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比特币容量的问题。另一个方法则是采用闪电网络。即把比特币的大量交易放到比特币区块链之外进行。从后者可以看到,比特币要对每一笔账进行记录以及广播。赛博空间不像现实世界,没有实存之物的限制,因此比特币系统的账单数量是现实世界的许多倍(即便在比特币并没有很广泛的融入现实世界的情况下)。然而,大多数的比特币账单实际上是小宗交易,这些交易的信用问题对于比特币系统来说既重要又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为,比特币体系是一个赛博体系,如果其中有一环出现坏账或者信用问题,很可能产生系统内部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整个体系的崩溃。说其不重要是在于。对于这些小宗交易本身,如果崩溃了,再重新建立起来就可以了。因此,Core的闪电网络策略就是将比特币体系分级,从而保证两个比特币市场,其中是小宗交易的,这样信用问题出现了,也可以不痛不痒,着手解决就可以了,不会影响到真正重要的比特币市场。并且,在小宗的市场里,还可以采用闪电合约的方式来解决信用问题(待会再谈这一点)。而大宗交易分出另一个市场,则可以保证真正重要的交易得到变相扩容,从而保证体系的完整。
相对于Core团队,另一派的观点就比较简单明了,就是对区块进行扩容,甚至是不限制区块大小的扩容(之后这种极端的观点从BCH中也分裂出来,形成了BSV体系)。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这样的扩容会影响比特币系统的去中心化。导致比特币体系的分裂。这是Core团队指出的问题。大区块一派则指责Core团队的隔离见证与闪电网络效果差,而且不能保证信用的问题。于是,两派观点的交锋真正导致了比特币市场的分链。大区块派就与原比特币系统(BTC)分裂,成立了新的(BCH)体系。我们如果从整体来看,这难道不正是一场形而上学意识形态的纷争的普遍形态吗?双反都指责对方的比特币改良措施实际上在内部分裂了比特币,或者没有实现更好的去中心化。然而这种指责本身才最终导致了比特币的分裂。这正是形而上学的特点。因为言说而陷入言说。也是意识形态纷争的一般形态。从Core团队来说,大区块确实造成了比特币去中心化效果降低,因为大的区块会导致不同设备的人有不同的利益改变。然而,难道Core团队的方案不也是一种变相的中心化吗?他们将大宗交易与小宗交易分离开,不正是一种区别对待吗?Core团队的区分,无论是在交易数量上,还是在信用上都进行了区分。这不正是十分像金融体系中的信用以及市场的划分吗。也就是说,在原本比特币设定的体系上进行稳定化,必然使得这个体系本身越来越接近于一种赛博空间中的赛博化,即第三公理下的赛博化方式。这是赛博空话跨境发展的必然。我甚至可以预测,在这个思路下,BCT未来的发展不仅会分出大宗交易与小宗交易的市场,甚至还会分裂出更多等级的市场A、B、C。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信用等级,诞生出给不同市场评级的信用评级机构,最终比特币完全的按照金融空间的赛博空间结构不断地发展,从而形成一个与Defi关系紧密的又与金融空间同构的网络金融赛博空间。这正是对赛博空间第一公理的推论与第三公理的又一次证明。在这样的意识形态区分下,比特币被分为了两个体系,一个更为重要,信用更好的;一个信用更差的。即便他们内部看起来是仍然是去中心化的。实际上这种区分正来源于现实世界与金融空间。Core团队不得不做出对于比特币体系的划分。也就是说,对于Core团队的方案来说,他们减弱比特币体系的去中心化,是受制于现实世界之中人的差异所导致的。因为他们坚持了比特币体系内部的不分裂(即不扩充区块),而BCH则坚持了在比特币体系内部对去中心化的区别对待,而保证了在现实世界、金融空间中没有因为设备问题弱化的内部的去中心化。两者违背了一种绝对的去中心化。难道我们在这里不是能得到关于赛博空间的许多启示吗?赛博空间中实际上正是有许多悖论,这个悖论是系统必然自带的,即便是完全赛博化的体系中,仍然需要随机数来维持稳定。进而,如果想要维持体系的稳定,就必然跨入到其他赛博空间中,而那些导致体系稳定被破坏的事件,则要么在体系内部就暴雷,导致体系的分裂;要么在跨体系的外部体系中暴雷,导致从外到内体系的分裂。这是赛博空间的必然。也就是说,比特币体系为了发展与维持稳定,反而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世界,也就不可能脱离意识形态,从而这种去中心化从意识形态上、从形而上学中就是不可能的。而真正的去中心化,不在意识形态之内。
对于看好或者看衰比特币的人来说,从赛博学的视角去思考,实际上这个市场既不好也不坏,因为他会不断地与现实世界与金融空间同构。也就无所谓相对金融空间的好坏了。当这种同构发生的时候,最早区块链提倡的去中心化其实就已经失败了。由此我们可以预言任何虚拟货币的绝对去中心化其实是一个乌托邦。
或许布特林正是看到了比特币各种方案背后的意识形态之争。因此他干脆直接创立一个能够允许背后不同意识形态所“推选”出来的新的赛博代表(代币)的产生体系——合约。这就是以太坊最初诞生的原因。以太坊之中的各种代币,无不是在以太坊赛博空间中被布特林已经设定好的“合法”赛博化进程。正是因为如此,以太坊的生命力是十分强大的。因为他可以支持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在赛博空间中构筑自己的代表结构。也就因此,基于以太坊,诞生了更多更加复杂的赛博空间体系,NFT、Defi、波卡等等,未来也还将诞生出更多的赛博空间。以太坊的合约系统是他的灵魂。因为他既提供了以太坊系统的稳定,又给予了发展的拓展空间。更重要的是,这帮助以太坊避免了意识形态的显露。任何意识形态争端,实际上都可以以一种结构性的赛博空间在这里体现。不同经济、金融空间、现实世界中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人,只要能够设立自己的合约规则,就能够以合约规则建立赛博化空间。从而通过以太坊达成自己的目的。
同样,布特林或许也是看到了区块链技术背后必然包含意识形态之争。在如今对以太坊的改良之中,他开始不做这样的伪装了。最好的例子就是共识机制的转变。
Pow共识(proof of work)就是工作量证明。比特币即采用的这样的共识机制。这个机制就在于推选出一个能够证明自己为比特币赛博空间最大的“人”,让其有将自己区块上链的权力,从而给予其奖励的机制。比特币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但在去中心化中,谁记的账能够被真正当作能够被采纳的账本就成了这个去中心化体系的问题。而Pow共识就是以计算一道散列函数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谁第一个算出这个值,谁就能够获得这种对比特币体系有“贡献”的奖励。这实际上是一种绝对能力的选举机制。然而,Pow共识的劣势也很明显。因为他植根于算力,而算力是现实世界的设备决定的,其实并不去中心化。同样,Pow共识也会因为提倡高算力,而导致人们不顾现实世界的资源限制问题,不断地投入到算力的比拼上来,从而浪费大量的电力资源。
为了解决对去中心化的威胁,以太坊初期是构建了自己的Pow共识体系,称为Ethash算法。Ethash算法首先是对每个区块头计算出一个种子(seed)。在用种子产生一个随机的伪缓存,轻客户端会存储这个缓存,从而再基于缓存再生成一个1GB的数据集,称其为DAG。DAG中的每个元素都只依赖于缓存中的几个元素。也就是说,只要有缓存,就可以快速地计算出DAG中指定位置的元素。“矿工”要做的就是从搜索DAG并进行散列计算。而验证者因为有缓存,因此很简单就能得到指定位置。而挖矿者则需要大量的搜索。也就是说,相对于比特币的Pow算法,Ethash的算法使得矿工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搜索上,而不是计算上。这改变了比特币Pow的依赖算力与电力的缺点。从而保证了以太坊的去中心化。但是,这种保证仍然是相对的。因为他还是依赖一定的设备,只不过依赖的是网络带宽,而更少依赖GPU、CPU的算力了。
进一步,以太坊引入了Pos(Proof of stake)的共识机制,这个机制则是将一定的以太币投入到Pos系统中,从而在使自己成为验证者,然后通过一个当前的验证者都能参与的共识算法,完成新区块的产生与验证。在BFT(拜占庭)风格的Pos中,分配给验证者相对的权力,让他们有权提出块并给被提出的块投票,从而决定哪个是新块。最后验证者再商量被给定的块是否可以添加的区块链中。
而在以太坊的Serenity(宁静)版本中,Pos共识机制还会做一种“赌博”的选举机制来选出新区块。这个共识机制还有个名称,叫Casper投注共识。相比于BFT的Pos风格来说,Casper强调的是验证人要拿出保证金来支持他认为会大概率胜出的区块进行下注。类似与赌博下注。赌对了,则拿回保证金加上交易费,还可以得到奖励。如果下注太慢或没有达成一致,那么拿回剩下的保证金,损失一部分下注金。而选错的,则会输掉下注金。而恶意的下注,则会被惩罚(比如在下注上采用对冲策略)。
无论是BFT风格的Pos的机制还是Serenity的Pos机制,已经是十分明显的股权制了。他们的差异只不过是在选举机制上的差异。他符合了我们所说的赛博主体间关系的运作。是与赛博主体的关系结构是一致的。背后蕴藏的是深刻的意识形态。这难道不正像一些意识形态博主通过某种仪式(如辩论)选举自己的忠实粉丝一样吗?过去Pow共识(proof of work)背后隐藏的是算力的差异,是资本的差异,从而是现实世界阶级的差异。而如今,Pow转变为Pos,则是开诚布公的告诉大家要以一种资金的多少来构筑股权从而决定区块上链。这背后是更加明显的资本的差异,但这更加凸显了以太坊以及任何虚拟货币的背后意识形态。虽然这种差异可能是赛博空间的“资本家”,但这恰恰是他迷惑人的地方。他正利用了在赛博空间中再构筑的赛博空间,从而再双重的赛博空间里,实行对上一个赛博空间的不平等的精英制。在这里,以太坊越来越像现实世界。意识形态的支持已经到了毫不掩饰的程度。又一次,我们在实践中(现实世界的实践呈现出来的结果)证明了赛博空间学的三大公理。
可以说,任何虚拟货币离不开意识形态的背书。这也就意味着,布特林创立的以太坊对赛博空间学的贡献不在于区块链本身,而在于区块链之中的契约精神的建立。他以一种隐藏意识形态但又允许意识形态争论的方式呈现了多样的赛博空间。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创举。不过,这里我们不是应该抽丝剥茧的看到更深刻的内涵吗?这种契约精神不正是外在于以太坊的吗?当人们在赛博空间学看到了赛博空间的契约背后真正隐藏的内核的时候,难道没有意识到赛博空间,才是真正需要被超脱被克服的东西吗?也正是如此,网络在这里触到了他的底部。在这种赛博空间学的揭示下,一种超脱网络空间的可能正在诞生。也正是在超出以太坊的赛博空间的前提下,一切都变得手到擒来,我们就可以根据我们真正的现实需要来更改整个区块链的一切参数。并以这样的区块链技术,来引发一场深刻的现实社会的进步与变革。奇点就在这里,跟上。